腰鼓運動是陜北土地上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安塞腰鼓以其風格獨特、粗獷豪邁、強勁有力、氣勢恢宏而聞名天下,它巧妙地融合了田徑和武術動作,將黃土地人民憨厚樸實、威猛彪悍而又開朗樂觀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。然而,隨著時代的變遷,安塞腰鼓的發展命運卻值得我們反思。
腰鼓傳授主要以師傅帶徒弟、老人帶新人等傳播方式為主,隨著現代生活方式改變,腰鼓的學習者也越來越少。這類情況的出現主要歸因于腰鼓練功苦,耗時, 報酬少,再加上老一輩藝術家的去世,使得很多傳統地道的腰鼓動作已經失傳。而且,一些自發的民間腰鼓隊也日趨衰敗,安塞腰鼓陷入了兩難的境地,享譽世界的安塞腰鼓,面臨著后這種現象不僅局限于腰鼓,甚至是陜北繼無人的尷尬局面。
民間文化, 無論在創作上、 藝術表現上, 還是在影響力上, 近 在當下的國際文化大環境中, 些年都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。 全世界不同地域的文化意識形態正在呈現出一種強烈的趨 同性, 不同民族的傳統思想和習俗正逐漸消亡, 很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,也面臨著失傳的困 境。 這其中自然有傳統藝術和現代生活節奏不同步調、 傳統 藝術很難與現代年輕人產生精神共鳴的原因,同時更是現 相當一部分人認為, 代流行文化對于傳統藝術的一種侵蝕。
傳統文化是固定不變的,時代的發展與傳統文化所蘊含的 意識形態脫節。 殊不知, 文化形態與社會背景是緊密相連 。另外, 有型有質的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具有更 且不可割裂的。 明確的經濟價值因而容易得到政府和民間投資者的重視, 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因其精神層面的價值,因此容易被人 忽略和輕視, 很難得到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, 保護和發展難 以落到實處,這是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一個共同 困境。
具體到安塞腰鼓, 則表現在陜北文化發展步伐難以跟 上陜北經濟的前進速度, 具體表現為: 文化投入比例甚小, 基礎設施嚴重落后; 藝術人才斷層流失, 文化輔導管理人才 不足,營銷人才嚴重短缺,骨干藝術團體難以維持甚至消 失; 農村文化活動站點有名無實, 農民文化活動單一乏味; 文化產業規模小, 不成系統; 缺乏有號召力的作品和領軍人 物, 文化影響力不斷降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