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腰鼓類別
安塞腰鼓表演從打法上可分為文鼓和武鼓兩種;從表演形式上分為路鼓、場地鼓和舞臺鼓三種。
1.文鼓 文鼓是以扭為主,重扭輕打。表演達到高潮時倒提鼓箭,動作圓滑細膩,柔軟活潑。扭中伴舞,舞中含扭,伴著歡快的嗩吶聲,將內心喜悅之情用“能勁”抒發出來,使人看了心曠神怡。
2.武鼓 武鼓是以打踢為主,重打輕扭,動作難度大,運動劇烈,特別要求動作的整齊化和節奏感。同時,一場好的武鼓不僅以精湛的擊技博取觀眾的親睞,還要在藝術造型上別開生面來引人入勝。一個人腰鼓打的如何,武鼓是衡量他技術優劣的主要標準。安塞腰鼓的藝術性也主要體現在武鼓中。從整體上看,隊形變化務必整齊一致,達到快放快收、變化神速,動作要求剛健有力、自然大方、歡快流暢、有剛有柔、剛柔并濟。
3.路鼓 也叫“行進鼓”、“過街鼓”。是腰鼓隊在行進過程中的表演形式,以行為主,行打結合。動作簡單明了,主要有雙手纏腰、跑跳步、十字步、倒踢腿、雞啄食等。隊形有單過街、雙過街、扭麻花、蒜辮、棗核亂開花等。有時根據需要,也作短暫性的固定表演,組個圖案打個場子,但時間不宜長。
4.場地鼓 在廣場或指定的地點的表演形式,是安塞腰鼓表演的主體。這種表演,內容豐富、形式多樣。表演前,先要踢場子。根據所需要表演場地的大小,繞場踢打一圈,將圍人趕退,空出場地。場子擴充好后,腰鼓隊在傘頭的帶領下,從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進行隊列腰鼓表演。先拜四方(演員集體向觀眾做施禮動作),然后正式表演。節目有卷白菜、青龍擺尾、走大場、耍小場。在耍小場時,雜有2人對打、4人十字對打、8人雜打,還有鷂子翻身、三步不落地、放岔等動作。這時上場都是頭路鼓手,他們隊形整齊,動作一致且靈活多變,英姿颯爽。
5.舞臺鼓 是少數鼓手在舞臺上進行集中表演的形式。表演時,人數8到12人不等,時間短、內容精練、技術要求高。舞臺排列圖案與廣場圖案也截然不同,廣場組的是平面圖,而舞臺組的是側面圖或立體圖。二者表演的方法也有所不同,廣場表演是由簡到繁,由淺入深,逐步推向高潮,而舞臺表演則是直接或較快地進入主題形成高潮,是短時間進行集中性的表演。
二、腰鼓演變
《辭?!罚?97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)對腰鼓這樣解釋:“擊樂器,古今形制不同。古云腰鼓,據陳旸《樂書》:‘大者瓦小者木,皆廣首纖腹。’隋唐時,用于西京、龜茲、疏勒、高昌諸樂,秦時掛在腰間,用兩手掌拍擊。今之腰鼓,框用木制,長形,兩端小而中腰較粗,雙面蒙皮,用于民間腰鼓舞。奏時用綢帶系鼓,縛在舞者腰間,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奏,并伴有舞蹈動作。初盛行于陜北革命根據地,解放后流行全國。”
腰鼓這一打擊樂器,隨著歷史的發展,作用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。從春秋戰國的傳遞信息到秦代的助戰器樂,后發展為歡慶勝利的娛樂器樂。進入80年代,腰鼓的表演和扭秧歌、轉九曲(轉燈)、舞彩綢、跑竹馬、耍扇子、踩高蹺、霸王鞭等溶為一體。大多為集體表演,也可單獨表演。腰鼓已不僅是歡慶勝利,而成為重大節日里的娛樂活動,a隆重的還要數元旦和春節。安塞腰鼓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,不斷革新,逐漸將舞蹈、武術、體操、打擊樂、吹奏樂、民歌等溶為一體,形成了黃土文化中貫穿古今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技藝。